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寓意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
-苗族
-苗族节日
-苗族的习俗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分为四大类型:祭祀性节日、纪念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祭祀性节日
(一)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节,各地区的苗族所过的苗年时间是不一致的,多数地区是“岁首以东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苗年是最大的节日,食品比其他节日丰富,并且要供祭祖先。接着要休息五至十五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性活动。祭祀活动,从鸡鸣头遍开始,到天色发白结束,鸣炮竹示之。此时,全家方可入桌就餐,并可对祭祀品指物道名。到二月二后,又需禁忌。请客活动,天明后,主家杀猪宰鸡筹办丰盛饭菜。就餐时先吃甜酒,后吃烧酒,先吃粽粑,后吃米饭客人转回家时,主人鸣炮送到村外。
(二)鼓社节
在祭祀祖先的节日中,鼓社节是最为隆重的。鼓社节又称“吃牯脏”或“吃鼓藏”。节日中的主要活动着重围绕着绕木鼓进行,吃鼓藏时宰“牡牛”敬祖宗,“牡”即“钴”的意思。鼓社节的间隔时间,以十三年最为常见,但也有三年、五年、七年或二十五年不等者,可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类。鼓社节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购买和饲养鼓藏牛,推选鼓藏牛,接鼓、斗牛、杀牛祭祀等基本程序。
(三)跳场节
跳场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流行地域非常广,参与人数之多。跳场有各种不同的叫法,如跳厂、跳月、挑花场、芦笙会等等。跳场是苗族不同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在春节期间举行的特殊节日活动。跳场的地点称作花场,一个很大的草坪或土坝子。按照传统习惯,跳场第一天是踩场,第二天是正场,第三天是扫场。跳场的主要活动,首先在赛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丰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烛点香、烧钱化纸,一是祭奠列祖列宗,一是敬奉天地神明。意在祈求神明护佑,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每一天的芦笙舞都要跳到日落西山、晚霞满天,他们相约到附近村寨中往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互相吐露心曲,这正是男女双方约定百年之好的重要时刻。
(四)祭祀节日的意义
祭祀节日的举行是为了缅怀祖先,节日寄托了苗民对祖先的思念之情。从中可以学习祖先好的品德,继承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品德。不忘先烈,有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感。
二、纪念性节日
(一)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阳、黄平、松桃、湘西等地苗族都过的节日。四月八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有的苗族地区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有的地区是为了纪念祖先。每年的四月八各地苗族的男女老少会用一天的时间来游乐,以此表示纪念
(二)端午节
过端午是在五月初五的早上。这天,有的杀鸡,有的杀羊或宰猪,荤食一餐,但不包粽粑。在门外都挂菖蒲和艾叶,有的以艾叶扎一只狗挂在门外的,用意都不祥。另外,也会在高山顶上举行“踩花”。附近的苗族都来参加,男女青年就利用这一机会进行社交活动。
(三)七月半
七月半就是中元节,在旧历七月十三日的下午过节。这一天每家都买点肉加餐,并买钱纸封包,追念祖宗。已故的祖先每人二包,晚餐后就在门外烧包。此外,没有什么别的活动。
(四)摔跤节
摔跤节是惠水九龙一带苗族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六月初六举行两次。相传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跤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入狱。杨首辈出狱后召集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人们遂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由于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袭成此节。
(五)纪念性节日的意义
有利于发扬和养成民族英雄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长存,激励着这个民族向前发展,不断地增强这个民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
(一)土地会
苗族的土地会一年举行两次,一次在三月初三,一次在九月初九。土地会是祭祀“山王菩萨”,山王菩萨设在村子附近的山坳上,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它保护牲畜,不要被虎豹、豺狼危害。祭祀时可以用猪、羊、鸡都可以,有几家共同筹钱办的,也有独家自办的。祭祀只有男家长办理,不是每人都要过的节日。
(二)开秧门
开秧门在播种时节举行,在每年春季播种前,选择吉日举行仪式,以祈求插秧顺利和稻谷丰收。先由“秧头”带上鸭子、酒、饭、香纸、茅草、泡木树等敬品,在天刚亮时到田里祭神,以避免途中遇见人或鸟雀而招致不吉。当“秧头”举行完开秧门仪后,其他人家才可以开始插秧,并欢度节日。
(三)吃新节
吃新节是在收获季节举行。吃新节一般在农历六七月间进行,是人们以品尝新米或新包谷的方式,敬天祭神,庆祝丰收的一个喜庆节日。每年稻谷或旱谷成熟后,苗族以村寨为单位,择吃新饭。家家户户都要以新糯米为主食,来庆贺丰收。吃新包谷时,则以新小米和包谷同煮,并用鸭、鱼、酒、茶等物品向祖宗祭祀,然后全家同吃新包谷,以示庆祝丰收。
(四)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沿河两岸苗族的节日。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后来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寓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