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西拉索拉
【杜鲁门一生的主要事迹】
杜鲁门,美国第33位总统,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1948年批准以扶植欧洲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杜鲁门主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杜鲁门的生平
哈里?杜鲁门(HarryTruman)1884年5月8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拉马尔。中学毕业后在堪萨斯市干各种零活并自学法律。1905至1911年在密苏里州国民警卫队服役。1917至1918年就读于俄克拉何马州的西尔堡野战炮兵学校。1921年加入民主党。1923年至1925年在堪萨斯市法学院学习。
1922至1934年先后任密苏里州杰克逊县法官、首席法官。1934年当选为参议员,1940年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参议院国防计划特别委员会主席。1944年7月由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推荐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1945年1月任副总统。1945年4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病故后,杜鲁门继任总统。1949至1953年连任总统。1945年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结束。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镇压当地人民革命运动。1948年批准以控制欧洲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1953年卸任回乡。
1972年12月16日在堪萨斯城病故。
杜鲁门的早年生涯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杜鲁门加入了密苏里州国民警卫队担任军官,并在法国带领一支炮兵部队,名为炮兵连D组,隶属于第35师60旅的129野战炮队。在体能方面,杜鲁门右眼视力为20/50,而左眼是20/40,但由于他在体能测试前秘密地记诵了视力检查表,所以他仍可以通过测试从征。在前往法国之前,杜鲁门先在俄克拉何马州劳顿附近的锡尔堡接受训练。在受训期间,他被指派去打理军营的贩卖部(提供糖果、香烟、鞋带、梳打水、烟草和撰写发给士兵的文件),因此营中几乎每位士兵都认识杜鲁门。为了方便打理贩卖部,他征募了曾在堪萨斯城的一家服装店当过职员的犹太裔朋友爱德华?雅各布森中士前来帮忙。此外,杜鲁门还在军营中认识了堪萨斯城政客汤姆?彭德格斯特的侄儿詹姆士?M?彭德格斯特(JamesM.Pendergast),而这位政客在战后对杜鲁门有一定的帮助。
在法国,杜鲁门上尉的炮兵连表现十分卓越,他们虽然在孚日山受到攻击,但他仍能够作出十分有效的抵抗。杜鲁门日后获擢升为国民警卫队的陆军中校,而他一直也为自己在军队服役的背景感到相当自豪,因为在他的带领下,炮兵团的炮兵连D组在大战中没有损失过任何人。
2.杰克逊县法官
在堪萨斯城民主党政治集团首脑汤姆?彭德格斯特的帮助下,杜鲁门于1922年当选为密苏里州杰克逊县法院的法官。这个职位的性质和县首长相近,都是具行政性质,而不负责审理案件。其后,杜鲁门虽然在1924年竞选连任失败,可是他在1926年重新当选,并且在1930年连任。在任期间,他十分勤奋,其中几项大型的公共建设项目,更为他获得不少赞誉,这些建设包括扩建道路以配合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和兴建新的县法院大楼。此外,他还筹划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十二座“小径圣母像”(MadonnaoftheTrail),以表彰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妇女。
1922年,杜鲁门向一位朋友缴纳了10美元的3K党入会费,但是这笔款项在不久以后又退还给杜鲁门,因此杜鲁门从来没有入会,从来没有出席3K党任何活动,亦从来不是3K党的会员。尽管杜鲁门曾经在日记里对犹太人表示过憎恨,但他的朋友兼生意伙伴雅各布森,却正就是犹太人,而且杜鲁门在日后还成为以色列立国的一大推动者。
3.参议员
在1934年的美国参议院选举中,彭德格斯特指定杜鲁门竞逐密苏里州的参议院席位,并支持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可是在民主党内部的提名选举中,杜鲁门却一度遭遇了竞争对手塔克?米利根(TuckMilligan)的强烈反对。而塔克的兄长莫里斯?M?米利根在日后除了拉倒彭德格斯特的政治集团外,更在1940年的参议院选举与杜鲁门对垒。
参议院选举期间,尽管堪萨斯城有3人被杀,但选举没有被打断。最后在“彭德格斯特的参议员”的阴霾笼罩下,杜鲁门成功当选。任职参议员初期,他在彭德格斯特影响下大力支持“新政”,但杜鲁门本人指支持“新政”完全是自己的个人取态。
米利根在1936年对劳埃德?C?斯塔克当选密苏里州州长一事展开了调查,结果有258人被定罪。但更重要的是,米利根及后发现彭德格斯特从1927年至1937年间,都没有缴交联邦税款,而且又暗中诈骗保险。斯塔克在竞选州长期间曾得到彭德格斯特的祝福,可是他在后来的审讯中却出卖和指证了彭德格斯特,并从彭德格斯特和杜鲁门手上,接管联邦政府发到地方用作推行“新政”的资金。最终在1939年,彭德格斯特承认控罪,除了遭罚款10,000美元外,还被判入狱15个月。该次对彭德格斯特的审讯,曾因他的身体状况恶化又心脏病病发,而多次拖延。
彭德格斯特失势后,斯塔克和米利根在1940年加入了民主党的参议院内部提名选举,挑战杜鲁门。可是他们两人的参选,反而分散了反彭德格斯特的票数,加上杜鲁门又得到了民主党在圣路易斯的领袖罗伯特?E?汉尼根的支持,结果杜鲁门成功连任参议员。后来在1944年,汉尼根又协助杜鲁门成为罗斯福的副总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杜鲁门宣誓就任副总统之后数日,即接替罗斯福任总统前的数个月,他公然出席了彭德格斯特的丧礼。据了解,他也是唯一一位列席的民选政府官员。
杜鲁门经常为自己支持彭德格斯特一事作出辩护,说到自己的得益大于回报。杜鲁门又说,当他晋身参议院的时候,彭德格斯特曾忠告到:闭上你的嘴,专心回你的邮件。
4.杜鲁门委员会
1941年6月23日,即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二天,参议员杜鲁门发表:“假如德国比苏联强,我们应该帮助苏联一方;但如果占优的是苏联,那我们便应该帮助德国,而且要尽量让他们大开杀戒,尽管我一直不愿看到希特勒在任何情况下取得胜利。”(载于1941年6月24日的《纽约时报》)杜鲁门这段看似美国会支持纳粹德国的言论,使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均感到不安,结果杜鲁门很快便收回这段话并作出了澄清。
杜鲁门在战时领导一个委员会(通称杜鲁门委员会),负责调查军方有关行政混乱、浪费和诈骗资源等丑闻,为他搏得了不少名声和赞誉。其中,他对军方实施的“常识节流措施”,更使杜鲁门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敬重。最初,这个委员会被认为可能会损害军队士气,但事实证明委员会是一大成功,因为它为军方总共节省了至少110亿美元,而杜鲁门更因此出现在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杜鲁门曾9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其中在1945年和1949年更被选为“风云人物”。
5.副总统
曾支持杜鲁门连任参议员的圣路易斯民主党领袖罗伯特?E?汉尼根,在1944年与杜鲁门达成协议,帮助他成为副总统。
当时汉尼根正出任民主党全国委员长,而总统罗斯福则因为副总统亨利?华莱士过份崇尚自由主义,希望予以撤换。南卡罗来纳州的詹姆斯?F?伯恩斯是其中的一位热门人选,但由于他的种族隔离主义者身份而被认为过于保守,所以汉尼根在芝加哥举办的1944年民主党全国会议中推荐了杜鲁门,从而在194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出现了“罗斯福?杜鲁门”组合,结果这个组合在选举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至于汉尼根推荐杜鲁门一事,就被传媒称为“密苏里协议”。
在1945年4月12日,正当杜鲁门在国会和议长山姆?雷伯恩一起的时候,杜鲁门被传召到白宫。到达白宫后,埃莉诺?罗斯福告诉他罗斯福已经身故。于是杜鲁门慰问可以为她做甚么,但这位前第一夫人却反问道:“我们有甚么事可以为你效劳吗?你现在可正身陷困境。”
杜鲁门任总统期间
1.第一届总统(1945年~194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杜鲁门是在罗斯福的身体健康每下愈况时被任命为副总统的,而任职副总统的时间只有82日,因此他们两人没有开展重要的合作。一些主要计划如曼哈顿计划,杜鲁门也没有参与。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病逝后,在美国历史的重大时刻,杜鲁门接任总统。作为总统,面对一系列棘手问题,杜鲁门作出了许多与美国、世界有关的重大决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杜鲁门曾告诉传媒:“我的感觉就像月亮、星星和所有星球都要坠落到我身上。”
以下摘录了杜鲁门上任后首五个月所发生的大事:
各国代表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决议成立联合国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被杀
希特勒被宣告已自杀身亡
柏林陷落
纳粹德国投降
欧战胜利纪念日
盟国召开波茨坦会议,商讨如何重建战后秩序
盟军在广岛投下原子弹
苏联对日本宣战
盟军在长崎投下原子弹
同意投降,是为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方在USS密苏里号上正式投降
联合国、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在二次大战后意识到美国和苏联不再存在共同敌人和利益,因此他在政策方针上明显有抗衡苏联的倾向。作为一位“威尔逊国际主义者”,杜鲁门强烈支持成立联合国,并在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援助下,促成了首次联合国大会的召开,以回应社会在战后渴求和平的心态。
虽然杜鲁门谦称自己不熟悉外交事务,国会又为共和党所控制,但是他仍凭国内浸信会教徒的支持,而发表了“杜鲁门主义”及落实了“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是美国行“围堵政策”的开端,他先后请国会拨款4亿美元,支援希腊和土耳其对抗共产主义,又于1947年3月12日发表到:
我认为支持自由人民对抗内部少数的武装行动,或外部压迫者的征服,必须成为美国的政策。如果希腊倒下了,整个中东将会陷于混乱无序的局面。全球的自由人民,都渴望得到我们的支持以捍卫自由。如果我们在犹豫不决,就可能会危及世界和平?我认为我们应该主要透过财政援助来给予支持??此外,我要求国会授权派遣美国非军事和军事人员到希腊和土耳其...
为了使国会通过对“马歇尔计划”拨款,杜鲁门则尽量把国会的目光移到共产主义,指出共产主义正在欧洲的落后地区兴旺发展。杜鲁门后来承认自己的言论夸大了共产主义的威胁,但辩称这样做是“为了让国会意识危机的存在”。另一方面,为了强化美国在冷战中对抗共产主义,他签署了《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又分别成立了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美国空军(独立于美国陆军航空队)和国家安全会议。
良政
经过民主党多年来在国会取得多数优势和持续由民主党人士出任总统,国民开始出现了厌倦,以致共和党在1946年中期选举重新在国会取得了多数优势。共和党除了在众议院有55席的增幅,在参议院也有数席的增长。杜鲁门一向在外交事务上与共和党领袖有密切的合作,可是在国内事务上,两党却存在很大的分歧。杜鲁门未能成功阻止减税和取消价格管制,而在《塔虎脱?哈特莱法》的争论上,他曾对法案加以否决,但否决决定最终遭国会推翻,以致工会势力受到相当的削弱。到了1950年,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再次向国会要求加税。
到了1948年的大选,杜鲁门声称自己是民主党的一份子,会贯彻“新政”的传统,因而在政纲中提出了不少的建议,包括提倡实施全民医疗保险、推翻针对工会的《塔夫脱?哈特莱法》,以及一系列激进的保障民权的立法措施。这些政纲在后来归类为“良政”。
然而杜鲁门的“良政”计划并不获普遍支持,当中只有一项主要的法案得到通过;
确认以色列
杜鲁门早在1939年已支持锡安主义的运动,并且有份策划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在1946年,英美调查委员会建议在巴勒斯坦地区逐步建立两个国家,以防犹太人或阿拉伯人在该地区取得支配地位。可是,这个建议没有得到舆论支持,而驻守巴勒斯坦的英军因频频受到锡安主义集团的袭击,使英国政府备受压力,促成了撤军。结果在英国的催迫下,联合国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建议立即把巴勒斯坦分割成两个国家,这个建议在杜鲁门的支持下,于1947年的联合国大会中获得通过。英国政府于是宣告在1948年5月15日正式撤出巴勒斯坦,但阿拉伯联盟会议的成员国却对联合国的决议表示反对,并派兵到巴勒斯坦外围。
当时杜鲁门与国务院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出了现明显分歧,与此同时,美苏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最终,杜鲁门在以色列单方面立国后的11分钟,即确认了其主权,但是这个决定,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柏林空运
在1948年6月24日,苏联在未经咨议盟军的情况下,单方面中断了前往柏林美、英、法占区的道路,而柏林正位于苏联所占的东德之内,显示出苏联有迫使盟国撤出西柏林的意思。结果,美国驻德国美占区的司令卢西乌斯?D?克雷(LuciusD.Clay)将军建议,沿著由西德至西柏林的高速公路,对西柏林进行大规模的空运物资,以示公义。空运本身将以完全和平的方式进行,但若果空运队伍遭受攻击或被迫中断,就应该作出防卫。然而,杜鲁门听取华盛顿的意见后,相信柏林空运计划很有可能会触发战争而表示忧虑。但最后在6月25日,盟国仍然决定对柏林空运,一直至1949年5月11日,前往西柏林的道路重开,空运行动才告结束。
消除军方种族差别待遇
自从重建时期(Reconstruction)以来,每届联邦政府都没有再关注民权的发展,而杜鲁门正是第一位重新关注民权的总统。在1946年,美国本土发生了数宗残暴的私刑,其中有两名黑人男子和两名黑人妇女在佐治亚州的沃尔顿县附近被杀害;另外亦有一名刚从二战战场退役的非洲裔美军遭到虐待,称为艾萨克?伍德沃德事件。这些滥用私刑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民权的关注,并促使杜鲁门在1947年发表一份名为《保障这些权利》的报告。该报告对改革民权提出了10点议程,包括将私刑列入联邦罪行。到了1948年2月,杜鲁门总统将这些议程提到国会,并建议设立几个联邦政府职位,以专责落实一些如选举权和平等就业等人权。
可是这些改革,却招来南部民主党员在党内总统提名大会表达出强烈反对,但杜鲁门对此不以为然,并说:“我的祖先是联盟国的人??但当我得知刚从海外归来的黑人士兵,在密西西比给抛出军车之余,又遭到毒打,我立即感到了反胃。”
2.第二届总统(1949年?1953年)
1948年大选
在1948年美国总统选举,杜鲁门出乎众人所料,在大选中胜出。
在1949年民主党全国会议中,杜鲁门意图淡化他在人权方面的政纲,以缓和党内南北派系的冲突。可是,美国参议院候选人兼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长休伯特?H?韩福瑞(HubertH.Humphrey)在地区党领袖支持下,在会上建议民主党应采取更积极进取的人权政策,结果建议被杜鲁门全心全意地采纳。不出两星期后,杜鲁门签署了《行政命令9981号》,指令在美国军队废除了种族隔离政策。但杜鲁门事实上十分担心支持民权改革会带来政治风险,至于失去迪克西民主党人的支持,更有可能拖垮民主党。
当时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托马斯?杜威在民意调查中被认定稳操胜券,而盖洛普民意测验在大选前两星期,即使还有14%游离票,也停止了民意调查。结果,盖洛普民意测验的创造者乔治?盖洛普犯了一个在日后不再重蹈的错误,他总结到:“游离票站到了执政者的一方。”
杜鲁门站在守车车尾,沿著铁路穿州过省,到各地短暂停留,发表演说的竞选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日后更成为每届总统竞选必备的重要环节。
杜鲁门在第一届任期没有副总统,在第二届任期则以艾尔本?威廉?巴克利出任副总统。
核武僵局
苏联在比预期中快的情况下,成功研发原子弹,更在1949年8月29日进行了首次试爆,从而促成了大战后的军备竞赛。在1953年1月7日,杜鲁门亦向外界宣布,美国已经成功试爆体积更大的氢弹。
阿尔杰?希斯与麦卡锡主义的兴起
在1948年8月3日,《时代周刊》资深编辑惠特克?钱伯斯(WhittakerChambers)在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的听证会上,提交一份名单,上面载有自1930年代至1940年代于美国政府内暗中活动的共产党员。该名单上载有阿尔杰?希斯(AlgerHiss)的名字,而希斯是国务院的一位官员,曾参与创立联合国。事后,希斯在1948年8月17日找钱伯斯当面对质,白宫的官方回应亦要求终止对希斯的调查,以引开公众的注意。
然而两人的对质与白宫的回应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在1948年11月,钱伯斯带领两名HUAC的调查员到马里兰州的一块南瓜田,并在一个空心的南瓜中找到四枚微型胶卷。微型胶卷内所载的资料则在后来被称为“南瓜文件”。(事件亦使加里福尼亚州参议员尼克逊一举成名,因为他后来对著这些胶卷,摆出一个拿著放大镜的姿势,拍摄了几张广泛流传的相片)
到了1950年2月9日,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惠灵的共和党妇女会上发言,指国务院涉嫌与共产党员纠缠不清。当时苏联正试爆核武、中国又成为共产党国家,国内又有阿尔杰?希斯一案,结果麦卡锡透过在国内冒升的主义,成功从公众取得相当的支持,并揭开了“麦卡锡主义”时代的序幕。
朝鲜战争
杜鲁门总统签署一份指令美军加入朝鲜战争的文件。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进入南方,不久将解放整个朝鲜半岛。
杜鲁门立即强烈要求联合国作出干预,故此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首的“联合国军”在1950年10月成功把朝鲜军队退回至中国边境一带。
在1950年10月,中国以朝鲜的名义对战事作出干预,麦克阿瑟立即建议杜鲁门出兵袭击中国在鸭绿江一带的军事基地,在必要情况下,更可以动用原子弹。在中国援助朝鲜的情况下,“联合国军”被迫退回到韩国,而战线在1951年春天的时候,更退回战争爆发时的地区。但杜鲁门不同意麦克阿瑟的观点,担心他的方案会使苏联加入,使大战升级,最终有爆发核子战争的可能。于是麦克阿瑟在总统反对的情况下,公开广播出他对战事的意见,而且更不服从杜鲁门的指令。结果在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并召他回国。
此后朝鲜战争成为了僵局,直到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上任总统后,方于1953年7月27日达成了停火协议。
参与朝鲜战争与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使杜鲁门在国内变得不受欢迎,更促使他在1952年的大选不再寻求连任。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杜鲁门在1952年2月的支持率为22%,是有史以来在任美国总统所得到的最低支持率。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中国美术家朱宣咸创作了一系列讥讽杜鲁门的时政漫画作品,对杜鲁门及其朝鲜战争进行揭露与讥讽。
越南战争
美国早已介入越南问题,而且可追溯至杜鲁门任总统的时期。在1945年的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胡志明参照美国,撰写了一份独立宣言,并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为头号敌人。但在同年9月23日,美国为了防止共产主义由中国传入越南,继而向世界散布,声明支持法国对越南的管治。
由于遭美国摒弃,胡志明转移向共产党求助。在1950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并得到中共和苏联的承认,当时他盘踞在接壤中国边境的一些偏远地区,而法国仍然占领余下的地域。在美国的“围堵政策”和强烈的前提下,美国继续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主权,以及确认法国在越南的傀儡政权。因此同样在1950年,杜鲁门对法国发放了一共一千万美元的援助,又派出123支非战斗部队到越南,协助处理物资事宜。到了1951年,援助总额上升至一亿五千万美元,至1953年更达至了十亿美元(占美国对外援助总额的1/3,也占法国一方支出的80%)
翻新白宫
和其他美国总统不同的是,杜鲁门入住白宫的时间非常之短。理由是有屋宇结构专家在他上任后不久指出白宫随时有倒塌的危险,部份主因是因为在1812年战争中,白宫的墙壁和地基曾被火焚烧,以致在结构上出现了问题。于是杜鲁门对白宫的地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另外又在白宫的南翼柱廊的第二层,加建了一个阳台(即所谓的“杜鲁门阳台”)。至于杜鲁门一家则搬到附近的布莱尔宫,作为自己的“白宫”。
险遭刺杀
在1950年11月1日,两名分别叫杰斯里奥?托里索拉(GriselioTorresola)和奥斯卡?柯拉索(OscarCollazo)的波多黎各民族主义者,企图于布莱尔宾馆行刺杜鲁门,但行刺失败。柯拉索被裁定谋杀罪成,于1952年被判处死刑,不过后来得到杜鲁门减刑为终身监禁。
事件发生后,杜鲁门决定在波多黎各举行一次民主的公民投票,以决定波多黎各的地位和与美国的关系。最终波多黎各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并确立成为美国的自治邦。
连串丑闻
在1950年,参议院在埃斯蒂斯?基福弗(EstesKefauver)的带领下,对政府高级官员受贿进行调查,当中发现不少官员曾收受过名贵皮草和冰箱一类的物品,而国税局(InternalRevenueService)更牵涉在内。结果一共有166名国税局员工辞职或被解雇,部份人更被司法部控告瞒税和贪污等罪行。一般历史学家都同意杜鲁门没有牵涉到国税局的贪污丑闻,亦相信他对此并不知情?但却有一次例外。在1945年,一位香水公司总裁送了一部十分昂贵的新型号冰箱给杜鲁门太太,该名商人其后在杜鲁门和他的好友哈利?佛汉将军的协助下,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取得优先前往欧洲的机票,而那名商人在回程时又与一位伤兵发生争执,更将他“撞伤”。事件在1949年曝光,使杜鲁门大为尴尬,但他仍然大力为佛汉将军作出辩护,可是实际上,佛汉将军本人当时被一连串的白宫办公室丑闻缠身。
到了1952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发起一连串运动,指政府混入了不少苏联特工,再次使杜鲁门政府备受困扰。早于1947年,杜鲁门设立了一个“效忠委员会”,调查联邦政府是否混入了间谍。后果是,自1947年至1952年,大约有20,000名公务员遭到调查,当中有约2500人“自愿”辞职,400人被辞退。另外自1945年至1946年,约翰?埃德加?胡佛(J.EdgarHoover)多次向杜鲁门作出警告,指财政部的助理部长哈利?德克斯特?怀特是苏联间谍。加拿大亦同样向FBI警告要注意怀特,而来自苏联的变节人士也证实了这个情报。最后杜鲁门唯有将怀特调任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美国代表,他又承认设立“效忠委员会”是他当总统犯下的最大失误。
对杜鲁门的评价
在外交事务上,杜鲁门总统任内发生了不少世界大事,首先是盟军战胜纳粹德国、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接着是联合国的成立、杜鲁门主义对抗共产主义、冷战的开始、以重建欧洲为主旨的“马歇尔计划”的落实、、北约的成立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其中朝鲜战争使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战争使44,000名美军阵亡及失踪,并直接破坏杜鲁门第二次连任的计划。最终,共和党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凭借反对杜鲁门的运动与标语“朝鲜!共产主义!贪污!”(Korea!Communism!Corruption!)而赢得人心,在1952年出任总统,结束了民主党长达20年的执政。
杜鲁门是位常摆出友善姿态和谦逊的总统,他的不少警句,如“推卸责任止于此”(Thebuckstopshere!)和“怕热就别进厨房”(Ifyoucan'tstandtheheat,getoutofthekitchen.)等等,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相比前任总统,杜鲁门的支持度不算高,但他在任内仍克服了不少困难。虽然他最后在1952年被迫放弃竞逐连任,但今天多数地学者仍视他为最出色的美国总统之一。
看了“杜鲁门主要事迹”的人还看了:
1.50字左右的历史名人故事材料
2.国旗下关于建党95周年演讲稿
3.感动人物的相关文章推荐
4.名人口才:名人幽默故事大全
【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
欧盟一体化与多极化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且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总结,加之欧盟以一体化的形式在欧洲加快内外整合,欧盟终于成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主权国家联合体。它以其成功经验提出治理全球的“欧洲理念”,欲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一流角色”、“稳定器”和“方向标”。“欧洲理念”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发生“大碰撞”,在理念、国际法、外交改革、经贸等6个方面发生歧见,对此应予实事求是的估量。大量事实证明,欧盟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独特和制衡作用,表明一体化与多极化进程并行不悖。欧盟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内外整合后,以一体化的形式,积厚而发,通过一整套战略理念和行动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一、欧盟加速打造一体化(一)欧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国家为消除战争威胁,实现彼此融合,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不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主权国家联合体。近年来,欧盟加快了一体化联合步伐,有望使欧洲面貌发生更加重大的变化。首先,它将成为一个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和富有发达、以欧盟价值观扩展为全欧价值观的欧洲。欧盟经过历史上的四次扩大,现有15国的人口为3.75亿,国内生产总值7.88万亿美元,几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5.4%。欧盟第五次扩大已驶入快车道,将有中东欧和地中海地区10个国家加入欧盟。伴随着这些国家与欧盟实现一体化,一个人口将超过5亿,国内生产总值高达8万亿美元,以欧盟化演变为“欧洲化”,以欧盟游戏规则为基准、面积遍及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大欧洲”已经雏形初现在世界面前。其次,是一个实现货币经济一体化的欧洲。欧洲联合首先以经济区域化合作为龙头,通过国家间相互合作,从煤钢联营、关税同盟到共同农业政策,从欧洲货币体系到统一大市场和单一货币“欧元”,建立起来的经济安全共同体。欧元的诞生和流通,极大地促进欧盟在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进程,增强欧盟的实力和地位。欧盟的经济实力紧逼头号强国美国,以2001年为例,欧、美经济增长率各为1.7%和1.2%,欧盟10年来首次超过美国;欧盟国内生产总值7.88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近25.4%,美国10.14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2.7%;欧、美失业率分别为7.6%和5.8%,通胀率为1.8%和1.2%;欧、美外贸总额相当,分别为17865亿美元和19114亿美元;欧盟对外投资3605亿美元,美国1278亿美元;欧盟引资3227亿美元,美国1308亿美元;2000年以欧元计价的债券发行量占国际债券发行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超过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由3年前的18%上升到24%;在国际外汇储备的比重则由2年前的12%增至16%。第三,是一个正在走向政治联合和“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洲。政治联合可谓欧洲一体化的第三级火箭,即关税同盟、经济同盟的最后一级,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伟大梦想。“为了有效地捍卫未来的多极世界,欧盟为此应成为在传统经济政策、货币和社会政策之外的总政治联盟,强制性地制定欧盟共同的对外政策、安全和防务政策”。[1]为改变欧盟“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1997年欧盟签署《阿姆斯特丹条约》,决定实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1999年5月《阿约》正式生效,索拉纳出任首位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自此,世界上越来越多地听到欧盟“用一个声音说话”,欧盟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第四,一个逐步实现独立联合防务和安全的欧洲。1999年6月,科隆首脑会议通过《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的声明》,决定将西欧联盟并入欧盟。随后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决定,到2003年欧盟将建成一支5万至6万人的快反部队。目前已完成了与西欧联盟的合并,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以及军事参谋部相继成立并正式运转。欧洲公众对独立防务的认可度不断上升。据法《国防》杂志在“9·11”后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1%的欧洲人支持在没有美国的援助下,欧洲独自使用自己的防务力量;84%的人认为有必要建立欧洲共同防务政策,比2000年增加3个百分点,其中德国(+13)、英(+10)。[2](二)欧盟一体化所提供的“十足底气”提升了欧盟的心气,欧盟要以“欧洲理念”治理全球。欧盟结合自身半个世纪成长壮大的经历,摸索出处理国际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政策,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治理全球的“欧洲理念”。主要内容是:1.对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实行全面、综合和多角度的治理,在多边体系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法律手段应对非安全因素,强调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合作,与各地区、组织和洲际之间建立对话和合作机制;2.以“民主”、多边思维的方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多边主义应是国际政治的重要目标,承认其他国家的合法利益,承认世界是多元的,多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和不同文明共存,反对单边主义主宰世界;3.扩大安全观的内涵和范畴,并将其纳入对和平、援助、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综合治理。“欧盟要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事务参与者是要重视发展处理危机的非军事手段,国际社会应通过外交、经济援助及和平进程来同时消除爆发冲突的根本原因。”[3]安全问题应包括民主、人权、法治国家、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倡导和推行个人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EFSP)是推行“欧洲理念”的运作机构,而欧洲安全与防务认同(ESDI)、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ESDP)则成为该机构的武装臂膀,从而加强了欧盟在预防冲突和军事干预方面的能力;4.人权问题置于最优先考虑的位置,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和“人道主义干预”。强调加强人权、民主、良政、经济合作、促进贸易、援助发展和预防冲突等综合治理手段来消除形成“失败国家”的温床。主张援助用于消除贫困、扶持教育和卫生事业,改善受援助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权状况、支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了迎接欧盟面临的三大挑战,即“让公民尤其是年青人接近欧洲,在扩大的欧洲中改革欧洲政治生活空间以及在一个新的、多极世界中把欧盟变成稳定因素和样板”[4],欧盟正在进行艰难的改革,以提高欧盟的决策能力、办事效率和适应扩大,实现欧盟确立的在“世界新秩序中扮演一流角色,一个强国在国际上所扮演的稳定器和成为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定向标”[5]的战略目标。二、“欧洲理念”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大碰撞”近年来,尤其是“9·11”后的一年中,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欧美矛盾与龃龉不断,裂痕扩大,欧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美国政策的批评者。具体而言,欧美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欧美之间产生“反美主义”和“反欧洲主义”思潮。今年5月在德国,120多名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参加了“反美主义”的研讨会,在华盛顿也曾召开有20多人参加的“反欧洲主义”的主题晚宴。美国新世纪计划组织负责人施米特认为:“欧盟永远是美国的眼中钉,如果我们决定赞同与欧盟的组合,那将是场灾难”。[6]学者罗伯特·卡根更明确指出:“现在是停止说欧洲人和美国人具有共同的世界观的时候了。在极其重要的力量一力量的功效、力量的道德性和力量的期待问题上,美国人同欧洲人的看法大相径庭”。[7]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当前,有帝国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对美国战略产生的民族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比二战结束以来任何时候都大”[8],欧洲改革中心高级研究员埃弗茨表示,“我们不应该再说欧洲和美国具有类似的世界观”。[9](二)国际机构及国际法律上的歧见。据美国能源和环境协会与核政策律师委员会今年3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在对美国履行的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反弹道导弹条约》等8个主要国际条约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称,美国正在越来越严重地违反和破坏主要国际安全条约,美国“不仅拒绝加入新建立的国际法律机制,而且未能履行已经批准的条约中规定的义务”。[10]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拒不执行《京都议定书》,反对联合国关于成立永久性国际刑事法庭等作法,引起欧盟极大的不满,指责美国蔑视国际法,破坏了安理会的信誉。(三)外交政策的迥异。在巴以冲突上,欧盟认为,美偏袒以色列,无意全面解决巴以冲突,欧盟强烈谴责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领土,反对美国提出的更换阿拉法特的主张。布什抛出“邪恶轴心”论后,欧盟国家一方面明确表示不能赞同,认为这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简单化的说法”,另一方面着力改善与伊朗、伊拉克、朝鲜的关系,加强与三国在经济、社会和其他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对于美国借用反恐旗帜试图军事打击伊拉克,欧盟国家领导人表示,除非联合国授权,否则欧盟国家不会同意美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就连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在此问题也与美国拉开距离,外交大臣斯特劳表示:“伊拉克同意联合国核查人员重返将会改变伦敦的立场”。[11](四)经贸领域的磨擦。欧美在经贸领域的“贸易战”由来已久,今年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向农场主大幅增加补贴的新农业法又引起欧盟强烈不满和反应。欧盟提出报复清单并决定向美国商品加征100%惩罚性关税,指责美国的决定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五)反恐问题上见解不同。欧盟要用“欧洲理念”应对各种非安全因素,希望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来解决问题,与美国的“非友即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形成天壤之别。欧盟反复强调三原则:要在联合国框架内建立反恐联盟;美国的军事打击应找准目标,避免伤害无辜;严格区分恐怖主义与宗教。但按照布什的逻辑,仅靠防守赢不了反恐战争,获得安全的惟一途径便是采取行动。(六)安全战略理念不同。欧洲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搞“越顶外交”,跨越欧洲,把战略重心向东转移,“9·11”后欧洲和北约更面临“边缘化”。欧洲人担心,“如果欧洲不能成功地做到在政治上团结一致,并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那么它有可能被美国的新世纪战略挤到世界政治的边缘”。[12]在北约问题上,欧洲认为北约是一个实行集体防御的危机处理组织,欧盟单凭现有的军事力量,无法保卫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欧洲仍需要北约。但美国则把北约视为可以利用的政治工具。欧盟认为美鼓励北约无限“东扩”,将失去原有的“集体自卫”性质。“欧洲理念”与美国单边主义的“大碰撞”引起欧美各方的思考和担忧,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在《2001—2002年度战略评估报告》中指出,磨擦可能会阻碍欧美之间旨在建立团结一致、相辅相成的新的安全关系的努力,而建立这种新的安全关系又是“9·11”之后的局势所需要的。[13]约瑟夫·奈说:“伴随美国单边主义产生的冲突很可能导致欧美关系逐渐疏远,疏远的损失是巨大的。不仅欧洲人将时常图谋阻挠美国的政治目的,而且美国将失去促进民主和人权的最佳搭档”。[14]“华盛顿应当关注其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路线会在主要盟国当中激起的反感。毕竟,最宝贵的是影响力,而不是权力”。[15]欧美矛盾的症结在于欧美对世界及治理世界的理性认识上的不同,在于“单”(单边和单极)与“多”(多边和多极)、“霸气”与“民主”上的分歧。欧盟认为世界是多元、多样性的,治理的方式应当是民主、法理和合作,而美要用单边主义来谋求建立美独家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三、欧盟所起的独特和制衡作用欧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全球战略,给自己在世界中的明确定位是,“一流角色”、“稳定器”和“方向标”,欧盟要在世界新格局中起到独特和制衡作用。关于独特作用。欧盟的发展模式及其“欧洲理念”中的综合治理、民主和多边思维迎合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愿望与要求。这对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的建立起到“方向标”作用,欧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增加。半个世纪以来,欧洲国家间得以化敌为友,相互融合,在于欧洲成功地实现从经济合作为源头的全方位一体化。通过国家间相互合作,建立起安全共同体。欧盟自身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在民主化、机制化下寻求安全及安全合作的过程。出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欧盟不得不在强调安全的同时突出“综合”和“多边”治理。欧盟认为,欧洲与亚洲、非洲结合部自东、向东南、南部存在一条“动荡弧”,自己深受民族、宗教、部族矛盾与冲突及恐怖活动的困扰。在军事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维护安全,欧盟把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援助、民主与法制、人权等“综合”因素,以及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机制、多边思维、国际及区域组织合作、国际法及多边协定等“多边”因素纳入治理理念。欧盟发展的成功经验产生“引力”和“扩散”作用,一方面欧盟以国家间合作、对话、民主与机制化形成世界最发达和稳定的区域合作组织,其发展模式吸引了更多的国家要求加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仿效欧盟组成地区合作组织,另一方面欧盟也把其成功经验融入对外关系,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机制化。近年来,欧盟通过与世界各地区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和加大对热点问题介入,在国际舞台的各个领域,在世界各个角落,从联合国到多边合作机制,从《京都议定书》到国际刑事法庭,从阿富汗到中东地区,从地中海到拉丁美洲,从巴尔干到朝鲜半岛,都能看到一个十分抢眼和积极活跃的欧洲。“由于坚持努力,欧盟虽没有成为主要的‘超极大国’,但却已是世界平衡的第一因素。”[16]关于制衡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的霸主地位不断膨胀的同时,欧盟已不再是惟美是从的小伙计,欧盟实力和地位的上升给大国关系带来新的互动,形成合力,对美国的霸权和单边主义构成制约。1.大国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善,惟独欧美矛盾在不断扩大。欧盟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冲到前台,发挥着“牵头”批评美国的作用。是当今世界上敢于对美国说“不”的一支“超级力量”。美欧是伙伴加盟友关系,在涉及总体战略目标的原则问题上基本一致,拥有共同价值、历史、文化联系。也正如此,欧洲才可以向美挑战,借美国题而发挥,显示欧盟的“一流角色”和“稳定器”作用。但双方均保持“斗而不破”、“吵后弥补”的局面。因而对美欧的一致面和矛盾面要给以实事求是的估量。2.欧中俄的战略协作关系得到加强。欧盟的“欧洲理念”与中、俄主张“多极化”、“多样性”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处。欧、中、俄虽也存在分歧,但在反对“一超”和“单极世界”的重大战略问题上的利益是一致的。欧中、欧俄、中俄加强了政治协商和对话。根据《中欧政治对话协议》,今年正式启动了中欧政治对话机制。对于俄罗斯,随着“9·11”后俄美关系的改善,欧抢先承诺给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俄营造“统一的经济空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合作。中俄关系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取得长足发展。作为亚欧大陆的三支重要力量,欧中、欧俄、中俄加强政治和战略合作与对话,欧中俄三方加强对话甚至建立某种合作机制,将有利于亚欧合作的深入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多极化有着重大意义。3.欧美俄形成互动关系有利于牵制美国。由于美、俄围绕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恢复了友好关系,所以“美、欧、俄的三角合作可能会取得实质性的重大进展。”[17]“作为一支更为有力的外交政策力量,有了在整个欧洲的特殊优势,欧盟将发现能够更加容易地与美和俄罗斯结成可操作的联盟。事实上,一个成熟的欧、美、俄三角可以成为制约美国政策的重要手段。”〔18〕欧盟加快走向一体化,是与多极化进程的方向相一致的。在欧盟主张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多边性中,其潜台词中也含有多极化的意图。在《莱肯首脑会议宣言》中,欧盟再次提出“多极世界”的概念,称:“在一个新的、多极世界中把欧盟变成稳定因素和样板”。[19]欧盟作为一个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的主权国家联合体,目前在共同外交和防务上尚难以用一个声音说话,部分限制了一体化作为“一极”的发挥。但随着欧盟改革的不断深化,实力和地位的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体化推动多极化的作用将日益显现。注释:[1]法《国防》杂志2002年4月期第120页,德总理施罗德文章。
欧盟一体化与多极化来自:第一范文网
[2]同上,第37--41页,《欧洲及其2001年的防务手段》。
[3]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网站2002年2月22日,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阿赫蒂萨里文章。
[4)15]欧盟网站2001年12月18日,《莱肯首脑会议宣言》。
[6]英《新政治家》周刊2002年8月5日文章,《美国人将我们看作附属》。
[7]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政策评论》,2002年6—7月号《强者与弱者》。
[8]德《时代》周报2002年8月1日,施密特文章《欧洲不需要监护人》。
[9]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2年8月1日,埃弗茨《一些战略比武力更起作用》。
[10]美国能源和环境协会与核政策律师委员会2002年3月4日发表的长达188页的研究报告,题为《法治还是权治》。
[11]法《世界报》2002年8月22日。
[12]德《明镜》周刊2002年5月13日。
[13]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2001—2002年度战略评估报告》:《欧洲日益形成的战略作用》。
[14]美《洛杉矾时报》2002年6月23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的文章《值得挽救的婚姻》。
[15]美《外交政策聚焦》杂志2002年7月2日。
[16]法《费加罗报》2001年11月5日,前国防部长里夏尔答记者问。
[17]同[13]。
[18)比利时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网站2002年2月21日。
[19]同[4]。
卢西拉索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