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祖父
-
杜祖德名字打分和寓意「杜祖德姓名测试打分」
据统计,杜祖德是一位具有独特名字的人物,名字有着深远的寓意和五行分析,名字吉凶得体,具有美好的意义。通过对杜祖德名字的测试字义解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的特点。小编会为各...
起名知识 2023-09-28 11:35:11
【杜预在三国两晋时的事迹有哪些?】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国是一个很酷的时代。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人们相信那个时代的武将鲜衣怒马,文臣羽扇纶巾,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显得格外"油腻"。
百姓们在刘玄德"仁义"的旗帜下显然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为本",也只不过是以人为资本罢了;而曹魏、东吴形成的众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们的背后是无数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赡养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拨开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们发现在这样的时代中却出现了一个近乎完人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预。
作为最终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的杜预知名度却没有关张飞等人来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设"也并非出众,作为一名武将却不会骑马,射箭也是"软趴趴的",史载其"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同时他还患有"大脖子病",还经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讽。
但他却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杜预出身在曹魏的一个门阀世家中,他的祖父是号称政绩"常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亲力亲为,作为尚书仆射(和当时司马懿几乎同级别)的他督造龙船的时候试航不幸遇难,令曹丕十分悲伤。
但杜预的父亲就比较"作死了",杜恕为人过直,和朝中大臣关系闹掰,导致不仅仅他自己基本没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预也是"久不得调",直到个公元257年,35岁杜预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预早已经人送外号"杜武库",比喻他的知识广博,像武器库一样。可能是长年累月宅在家里没事儿干,杜预对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当层次的研究。
尽管杜预已经是35岁"高龄"男士,司马昭还是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陆公主嫁给了杜预,成功的让杜预进入到了司马氏的核心集团里,也开始了杜预开挂般的人生。
当了4年的高级幕僚后,杜预开始从事一些实质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钟会的军中担任镇西长史。此后也不知道是经过了怎样眼花缭乱的政治操作,杜预在钟会叛乱的事件中"毫发无损",反而增封了一千户,回来还担任了河南尹。
在此期间他接受司马昭的委托,撰写为之后推行的《晋律》,承担了极为繁重的注解工作。他还仗义执言,揭露了和批判晋朝官场各种黑暗的现象。
他主张实行考课制度,即按照官吏的实际工作情况判断优劣进行升迁,实际上曹操在世时期就已经这么做过了,但是后来因为门阀世家的掌权,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于是便作罢。
官场中的杜预显然没有借鉴自己父亲的教训,仍然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因此得罪了司隶校尉石鉴,还丢了河南尹的工作。此后他被是派遣到了陇右地区防范鲜卑人和羌人,从此开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史载杜预"明于筹略",在和游牧民族的斗智斗勇中获胜,尽管因为和上司石鉴的矛盾他险些被治罪处死(已丢了爵位),但司马氏对于杜预的信任显然是无与伦比的。一直到278年,杜预一直在担任度支尚书的职位,为国家的经济财政做贡献,此时他不断推陈出新,"排新器,兴常平仓,定谷价,较盐运,制课调",向朝廷提供了五十多条有利建议,均被采用。
修订律法、做地方长官、对吏治提出意见、进行科学发明创造、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担任高级将领,还有斜杠中年杜预做不到的事情吗?
在羊祜、张华、杜预的连番劝说之下,晋武帝司马炎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279年调集大军20万攻伐吴国。
此时的吴国已经跌入历史的最谷底,上层社会的不断内乱、派系倾轧导致吴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底层人民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当吴国最后一任君主孙皓即位后,吴国灭亡的时针加速了不止一倍。
东吴推行的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尽管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从长远来看必定导致国家机器的腐朽和底层人民生活的无比困境,史载吴国后期"老幼饥寒、家户菜色。"孙浩又大搞政治斗争,通过各种残酷的刑罚屠杀大臣,这样一个国家,亡了也罢。
杜预从他之前占领的襄阳出发,"以计代战一当万"的他摧枯拉朽的击破了吴国腐朽的抵抗,浩浩荡荡的晋军碾压往建业而去。杜预破江陵、占荆州,因为当时南方酷暑又逢暴雨,晋朝将领担心会突发瘟疫,因此说出了"百年之寇,未可尽克"的话来。
杜预直言:"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这句话成了成语"势如破竹的最早来源,至今已经传颂了上千年的历史。
此后正如杜预所言的那样,公元280年3月,孙皓向晋朝投降,吴国灭亡。在整个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杜预有攻城略地定策谏言之功,被封为当阳县侯,后世普遍认为杜预是晋灭吴国之战的中的最大功臣之一。
战争结束后,杜预回到了那个曾经出征吴国的襄樊之地,成了一方百姓父母官。他"勤于讲武,修立泮宫",同时攻占山夷、兴修水利设施、使得当地成了沃野千里的肥沃之地,百姓也迅速恢复了生产,因此百姓称他为"杜父"。
"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没有追求个人名利却把视野着眼于天下苍生,杜预可以说是中国最可爱的那批人了。
不少古代知识分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三不朽",即里立德、立言、立行,杜预本人自己称"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意思是,立德我还差点,但立功立言可以说差不多了。
平定吴国,结束三分天下的局面;修订《晋律》;撰写《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这些事情若是一个人一生中仅完成一件,也早已经可以彪炳史册,也正是因此杜预成为了明代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杜预成了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三位一体的"半个完人",连他的后代杜甫、杜牧都是我们熟知的人物。
参考资料:
《晋书?杜预传》
《资质通鉴?晋纪》
张晓彤《西晋的军事谋略家??杜预》
刘运好《通与变??论杜预之"左传"学》
宋伟哲《律学家杜预??三国时代的终结者》
文慧科《论杜预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张》
【杜甫的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著作
《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春夜喜雨》《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
杜预祖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