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姓氏起源的典故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起源典故,那么姬姓、姒姓、子姓的起源有什么样的典故呢?下面跟随免费取名网网一起去了解下吧。
姬姓起源典故
姬姓起于黄帝,根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不过因“长居姬水”,就改为姬姓。黄帝是传说中古代的一位帝王,是众多人的祖先,因为在百家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
据说黄帝有25个儿子,而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而姬姓则居首位。周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一个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元配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就踩踏这些足迹,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后稷。后稷长大后出任尧的农官,教民稼穑,被后人尊为“神农”,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姒姓起源典故
姒姓大禹的国号为夏后,姓姒,其父名鲧,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儿子。当时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派鲧治理洪水,历经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鲧流放到羽山,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后稷等协助。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10余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成功。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舜把夏封给他,又把帝位传给他。
他的母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当初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国后,就以“姒”为姓。另一说,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为姓。大禹死后,帝位传给其子启,历经四百多年,至夏桀时,因为他暴虐无道而被商汤灭,桀的后人有的就以国名夏为姓了。
子姓起源典故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简狄的儿子。有一天简狄同两个妇女在河中洗澡,看见一只玄鸟(即燕子)在河边下了一个蛋,就拣起来吞吃下去,不久就怀孕生下了契。契后来是舜的臣子,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务,并封给他商地。又因为契的母亲吞了玄鸟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赐姓为“子”。关于子姓来源的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也是这个故事。</p
“覃”姓氏的起源及典故
覃(tán)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音谭)。
谭姓源自春秋时代是以国为氏。根据《万姓统谱》、《谭氏家谱序》等文献记载,谭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爵,后为齐国的附庸国,到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诸侯,就于周庄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将谭国吞并。
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失去祖国的谭国公族后裔就“以国为氏”而姓了谭(见《谭氏家谱序》)。覃姓为谭姓避祸去言字为覃姓(见《万姓统谱》)。
扩展资料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
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巡视,冀州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怀的治理由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带领覃怀人随禹到浚县安营扎寨,治理黄河,后又跟随禹到各地治水。
接着大禹带领大家继续治理黄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兖州(今山东省境内),再到徐州(今江苏省境内),到安徽涂山,经过疏导,引黄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后到达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并在会稽去世。
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怀人在内的民众辗转从北到南,到达会稽。为了纪念祖先伯益,覃怀人把会稽作为覃氏的堂号。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覃氏主要是从广西、广东地区出境的。这些华侨漂洋过海留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并留居***的则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广西华侨人口仅次于广东、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广西又是覃氏聚居最多的省区,据所掌握的资料,***覃氏,以祖籍为广西者居多。
以容县为例,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59万,其中覃氏3万,占5%强。1979年出版的**《广西文献》第3期说,马来西亚有广西籍华侨华人50万,其中容县籍20万,在容县籍华侨中,覃氏约2000人。
姓氏“是”有什么来历和典故吗?
“是”姓,是已有1800年历史的姓氏,《姓氏大全》将其列为“罕见姓”。据统计,目前全国是姓人口约有8000余人,许多县、市没有此姓,而在常州及其邻近的无锡、江阴、宜兴等地,是姓人口约有4000多人,可见常州的是姓为全国是姓人口的50%。
史料记载
《三国志·是仪胡综传》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据《江苏是氏宗谱》(四维堂藏版)卷三十五《姓氏志》载:“三国时吴尚书仆射都亭侯是仪,北海营陵人,为齐高大夫之后,本氏姓,因孔融有民无上之讥,遂改氏为是,此实是氏著姓之始。”另据《中华姓氏大典》载:“北海是仪,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字民无上,乃改为是。仕吴,官至侍中,封都亭侯。又是云氏,改为是氏。亦有氏氏,五代将氏叔琮、氏延赏。”又据古籍《姓考》:是姓为“齐大夫之后”,《千家姓》称之为“北海族”。又据《通志·代北复姓》:“是云氏,改为是氏,西魏开府是云宝。”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见,是氏来源为二:一为春秋时齐国氏姓大夫之后,三国时氏仪改氏姓为是姓,其后裔世代姓是,原因是氏仪在北海郡“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太守)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更为是,乃遂改焉”(《江苏是氏宗谱·姓氏志》)。
另外,鲜卑族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百度百科“是姓”
谁知百家姓中“宗”姓的来历和历史典故!以及一系列相关的信息!拜托了各位谢谢
起源主要有六:①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上古帝尧时,有四位辅佐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代尧分别掌管四方诸侯,称四岳。四岳后代周时有人为宗伯官,掌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太宗伯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袭宗伯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②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宋襄公母弟敖在鲁国作官,其孙宗伯被三郤所害,宗伯之子州犁逃到楚国,他的小儿子连迁居于南阳,以祖父之字为姓,称宗氏。③出自偃姓。春秋时安徽舒城附近有偃姓宗国,后代称宗氏。④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宣公杵臼的六世孙宗来氏之后,有的以宗为氏。⑤出自刘姓,汉高祖刘邦后代,以职官名命姓。刘邦的后代有楚元王刘交,他的孙子叫刘德,官至宗正,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的官员。刘德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官职名命姓,称宗正氏,后来加文而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并入宗姓。⑥出自他族。春秋时小国□子(故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后灭于楚)之后有宗姓(□人即今湘西土家族之先民);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大凌河等地;清广西镇安府土司为宗姓,始于明朝;今彝、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宗姓。始祖:羲和(一作宗伯)。迁徙:宗姓源出多头,先秦时期已在今河南南阳、安徽庐江、四川渠县一带落籍,加之《左传》中所提及的陈国的宗竖,卫国的宗鲁以及《通志·氏族略》中讲到的齐大夫宗楼,表明了宗姓在先秦时期还分布到了今河南淮阳、淇县以及山东淄博一带。汉时,宗姓之大宗繁衍于今河南南阳一带,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名家辈出,此支宗姓历魏晋南北朝而不衰,声震天下。东汉以后,宗姓在今陕西西安落籍,并以此为跳板繁衍播迁到今甘肃陇西、兰州一带。三国时,南阳宗预因入仕而进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阳。两晋时,已有宗姓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此间至南北朝时,中原板荡,南阳宗姓有因仕宦等原因播迁于今湖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等地者。隋唐间有南阳宗姓徙于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武则天的堂妹夫宗岌即其后也,亦有南阳宗姓迁于江陵(今属湖北),北周人宗懔即为其后。此际宗姓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带定居者。宋代以后,宗姓之发展重心渐移到了今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来的夷族入侵则导致了他们逃亡于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明初,山西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宗姓播迁**、海南以及云南等地。历有清一代,宗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并有山东等地之宗姓入居东北三省。如今,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江西、河北等省为多。目前宗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八十位。郡望:河东郡秦置,治所在安邑(故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京兆郡汉置,治所在长安(故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南阳郡秦置,治所在宛县(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堂号:忠简堂宋朝时抗金名将宗泽,文武全才,抗金**中屡战皆捷。金人呼为“宗爷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复失地,被奸臣压抑,未达到目的,忧愤而死。临终时,还三呼“渡河”(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谥忠简。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河东、京兆、南阳。②自立堂号:希晦、碧山、松柏、新柳、忠诚、含香、忠武、绳武等。字辈:某支宗氏字辈:文景发万水,良正维国义,制有宗若宝,龙光应盛时,忠贤传世德,和顺启家庭,士尚书承志,天开子必新。山东淄博宗氏字辈:泰山秀士其,文明继业昌。山东临朐宗氏字辈:大智克必祚。□宣修允,喜锡洪林,然培先传,嘉福善永,继泽延昌。重庆铜梁宗氏字辈:涵世国正天裼福,太和仁得永长久。湖北汉阳宗氏字辈:大志玉岳昌,定有贤良,永传祖德,邦家之光。名人:宗慈,东汉臣。字孝初,南阳安众(河南南阳)人。举孝廉,九辟公府,皆不就,后为修武令。时太守出自权豪,多取货贿,他遂弃官而去。后又征拜议郎,未至,以疾卒。为“八顾”之一。《后汉书》称“南阳群士重其义行”。宗预,三国蜀臣。字德艳,南阳安众(今河南镇平)人。东汉末随张飞入蜀,历任丞相主簿、参军、侍中、尚书、镇军大将军等。曾数次出使东吴,为孙权敬重。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东晋、南朝宋时,拒官不就,漫游江南名山大川,结交名僧。擅长琴、书、画。认为山水画创作是画家通过自然景物去抒写意境的过程,提出“畅神”之说和“小中现大”的写山法。绘有《孔子弟子像》、《狮子击象图》、《嵇康像》等作品。著有《画山水序》,为早期的画论。宗爱(?-452),北魏臣。南安王拓跋余时任太师,二月自任,十月被杀。不知其所由来,以罪为阉人,历数职至中常侍。正平元年(451)正月,太武帝拓跋焘以爱为秦郡公。二年三月,宗爱杀焘,立安南王拓跋余为帝。余以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文成帝拓跋浚立,诛爱,夷三族。宗悫(?-465),南朝宋将领。字元幹,祖籍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南),后居江陵。少年时,叔父宗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文帝时,为振武将军,后迁随郡太守。元嘉三十年(453年),随孝武帝刘骏平定刘劭。孝建(454—456年)中,累升至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大明三年(459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他随沈庆之平定之。宋前废帝刘子业即位(465年),任宁蛮校尉、雍州就史、加都督。宗夬(456-504),南朝梁诗人。字明扬,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仕齐,为骠骑行参军,曾以文学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常与任昉、王融、萧衍等宴集赋诗。南郡王萧昭业居西州时,以夬管书记。及昭业即帝位,荒淫无道,夬自疏远,出为秣陵令。后昭业被诛,央以清正免受牵连。齐明帝时,任郢州治中、荆州别驾。入梁,历任东海太守、太子右卫率,官至五兵尚书。他自幼勤学,工诗能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九卷,已佚。今仅存《别萧谘议》等诗五首,载《艺文类聚》、《乐府诗集》。其中《遥夜吟》、《荆州乐》等乐府小诗,清新活泼,颇具民歌风味。宗如周(?-570),南朝梁臣。南阳(今属河南)人。有文才,举止文雅,以府僚随萧詧,后梁时官至度支尚书。岿天保九年卒。宗楚客(?-710),唐臣。字叔敖,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举进士,曾官尚方少监。神功元年(697),检校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次年罢为文昌左丞。长安四年(704)复相,旋复罢。唐中宗复位后,武三思专政,他谄事武三思,累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武三思死后韦后及安乐公主弄权,对他更为信任,进中书令。曾密谋废殇帝及李旦(睿宗)。韦后败后,被杀。宗泽(1060-1128),宋将领。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宋金**爆发后,奉命知磁州(今河北磁县)兼河北义军都总管。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军包围东京(今开封)。宗泽为断其退路,率兵攻黄河渡口李固渡(今河北魏县西),以轻兵夜袭,破金营30余座。随即就任兵马副元帅,反对康王赵构东逃,毅然孤军南下救援东京,沿途屡破金军。进至卫南(今河南滑县东),陷入重围,他挥戈直前,率部死战,击退10倍于己的金军。建炎元年(1127)六月,升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任用岳飞等一批将领,联合、招纳河东与河北义军等wuzhuang,多次打退金军。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疾卒。有《宗忠简公集》传世。宗臣(1525-1560),明文学家。字子相,兴化(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福建提学副使。任福建布政参议时曾率众击退倭寇。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称“后七子”。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日仕途丑态有所揭露。所著有《宗子相集》。宗元鼎(1620-?),清诗人。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定九,号梅岑,别号小香居士。诸生。康熙间贡太学。铨选注州同知,未仕而卒。善古文,尤工诗,尝与孔尚任酬唱。与从弟元豫、元观,从子之瑾、之瑜称“广陵五宗”。著有《芙蓉集》、《新柳堂集》、《小香词》。其他宗姓名人有东汉臣宗均、宗资;十六国后秦文人宗敞;南朝北魏文学家宗钦,宋隐士宗测,齐文人宗躬;北朝魏文人宗舒,北周文学家宗懔;金大臣宗瑞修;明大臣宗玺;清大臣宗圣垣,学者宗稷辰,诗人宗桂、宗梅等。近当代宗姓名人有爱国宗教人士宗怀德,美学家宗白华,作家宗璞,大提琴演奏家宗柏等。
本文标签: 张姓氏起源 张氏名字大全 两个字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