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肖猴的民俗文化

来源:免费取名网 2019-05-11 13:26:19

  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与十二地支配属“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又称“猴时”。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猴子的轻灵黠慧,也确实惹人喜爱。自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乐观豪迈的孙悟空,使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的张扬。猴年来了,让我们迎接猴年的到来吧:“今日欢呼孙大圣,快乐猴年今又来。” 

  关于生肖猴的民俗文化

  “封侯”象征
古籍《白虎通》云:猴,候也。说猴子看见人设置食饵机关,就登高四望,善于观察等候,由此得名。古人还认为,猴是象形字,《说文》的“猴”字就像一只母猴。大部分人不知道猴子曾当过图腾,但一直视猴子为吉祥物。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

  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为此人们还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例如猴骑马上的“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于树上的“封侯挂印”,母猴背着小猴的“辈辈封侯”等。这些图案常见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见于画稿、文具、什器、玉雕上。
 


关于生肖猴的民俗文化
 

  古书上说,养马的人在马厩中养一只猴,能防止马群得病。旧时西南高原上的行商,驱赶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带一只猴子同行。据说,猴对骡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帮人发现病马,以防瘟疫扩散。住店前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安置马匹。于是,民间也有猴能避马瘟之说,猴也得了“避马瘟”之别号。《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就是取“避马瘟”之谐音,让孙悟空掌管天马,应该说是“专业对口”。至于老孙嫌科级待遇太低,另当别论,但猴子是防止瘟疫的吉祥物,确是事实。

  猴祭
** 省高山族卑南人有“猴祭”,那是男孩十二、三岁时的传统祭仪,通常在十一月间早稻收成后举行。祭礼上要牺牲一只猴子,旨在培养少年的尚武精神。贵州省荔波、独山一带的布依族有“猴节”,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带着节前准备的“香藤粑”,涌上山顶唱歌狂欢,孩子们像山猴一样满山乱蹿,山野沸腾起来。妇女们还要晒种、选种,男人们检修农具,猴节一过就要下地忙农活了,所以猴节又称“动土的日子”。

  毛猴
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有一种毛猴。此猴是以带绒毛的中药材“辛夷”作猴身,“蝉蜕”作头和四肢而成。传说,清代一家中药店的两个小伙计,常受账房先生欺压,便用这两种中药材粘出人不人猴不猴的玩艺来讽刺这个账房先生。传到社会上便成了一种小工艺品,叫做“半寸猢狲”。毛猴的造型千姿百态,反映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猴的拟人化和人的拟猴化体现了老北京人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
毛爷爷生前对猴子颇有好感,他曾以猴自况“深山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自称“有点猴气,也有点虎气”。他对孙悟空更是赞赏有加,主张对敌斗争要“学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策略,并多次以诗词讴歌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以猴为典入句或修辞,不自***始。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源远流长、举不胜举。

  如说小孩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是谁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一个“猴”字,名词作动词用,何等的传神!

  歇后语就更多了,如: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猴子偷桃――毛手毛脚;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猴子扛大梁――受不了;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猴子捞月亮――空欢喜。

  在人民生活中,无论炕头、墙头、码头、槽头、口头,乃至寺庙石雕、居民建筑,都有猴子的位置。可见,猴文化自古以来就被民俗文化经典传承。我们应给自然界中的猴子一片美好的家园,更应该保护好这些伟大的文化遗产。

本文标签: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