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多以贱名为小名,为什么西燕威帝慕容冲小名“凤皇”?

来源:免费取名网 2021-05-04 10:06:09

人生下来先起个小名,据说是始于周秦取名,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南朝170年先后有24位皇帝,其中有20个在正史上留下了小名,大约占了80%。这种现象在历代皇帝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推想在六朝时期拓跋焘小名,小名的风靡盛况。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取乳名历史的,从秦汉时才开始。如:晋献公小名虿,虿是蝎子的意思;郑庄公出生时难产,所以取小名为“寤生”;还有些乳名,记载着小儿襁褓中的经历,如东晋末年的大诗人谢灵运出生旬日,便被送到杜冶家哺养拓跋焘小名,至15岁方归本籍,故乳名“客儿”。

由于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女性成员长期生活在家庭闺阁之中,很少在外面抛头露面,因此小名更加流行,只是这种小名仅在家庭中使用,又称为“闺名”。如汉高后吕雉的小名“娥姁”,汉武帝的外祖母小名“臧儿”,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等。

我们所熟悉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等句。其中有两位皇帝的小名。“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佛理”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这两位皇帝的小名看上去并不“雅”,但背后肯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

古人的小名,无论王孙公子、勋戚贵胄还是平民百姓,以上小名都以俚俗丑贱为原则拓跋焘小名,这与从正面体现社会秩序、家族地位和生活理想的典雅好听的“大名”迥然不同,由此构成姓名文化中乳名类的一个共同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辈对小儿钟爱怜惜之至,惟恐不得顺利健康地成长,遂有意标示卑贱,用逆反方式掩饰亲昵热忱的感情,相传这样可以使孩子平安长大,避开妖***索命。于是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起小名的习俗,并影响至今。给婴儿起小名看似有其鄙俗性和随意性,但也有诸多讲究,一个人的小名不管用字、指事是褒义还是贬义,都寄托着长辈的殷切期望,期望孩子能长命百岁、健康成长,长大有出息,古代人如此,现代人也是如此。

ps:同是鲜卑的慕容皝小名也是十分大气啊!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