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原来姓“子”?古人的姓、氏、名、字、号,太有学问了
说起名字,上学背古诗、古文的时候,大家都遇到过一件很头疼的事,就是记古人的名字。
单记一个名字其实没什么,但每个古人总有那么几个“别名”:有的叫“字”孔氏起名蛇年女孩,有的叫“号”。
比如取名,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为陶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今天咱们就来科普一下,姓、氏、名、字、号。
姓
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孔氏起名蛇年女孩,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代表母亲一系,子随母姓。所以上古著名的姓氏大多带“女”字旁。
我们常说“孔子,名丘,字仲尼”,可能以为孔子就是姓孔,其实是不对的。
孔子姓什么?正确答案是:姓子,孔是他的氏。
子姓衍生出若干分支,其中一支以孔为氏族名,孔子就是孔氏的第六代。
所以完整的说来应该是: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氏
姓氏不分家,先有姓,后有氏。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孔氏起名蛇年女孩,就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
以现代概念而言,姓是一个人的根目录,是血缘符号,氏是姓的分支,是家族符号,从一个姓里可以分出很多个氏。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战国以后,姓氏不分,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黑,看不见对面的人,所以给自己起名来辨别。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
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
而且,古来对人的取名非常重视,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更有一种仪式感,父辈给孩子取名也更加讲究,带着期盼、祝福、深意。
而且名还很有时代意义和特色,比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取名讲究高雅,喜欢以“之”命名,如王羲之、王献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新成立时期的建国、建党、建军、爱国、爱党、爱民等;
以及现在的紫萱、子轩、梓轩、子萱、子璇、子涵、紫涵、梓涵等。
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在古代,成年后,要给予相应的尊重,长辈可以直呼其名,但是同辈人之间就不能了,所以就有了字,方便他人称谓。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
同辈之间或晚辈称呼长辈时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个人自称时,只能用名或号,不能自称字,否则就是妄自尊大。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遗,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二字相连;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等等。
号
同“字”一样,“号”往往也是“名”和“字”的延伸,所以“号”又叫别称、别字、别号。
按照《周礼》的说法:“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号是一种美称,直白一点,就是自我标榜。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本文标签: 孔氏起名蛇年女孩 蛇年男宝宝起名大全小名 辛氏双胞胎起名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