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111周年纪念-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悲怆”CD35/第二卷

来源:免费取名网 2020-07-30 11:08:31

套装是DG(德国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创立111周年时推出的纪念版唱片悲怆交响曲 英文名,共计111张,分别于2009、2010两年出版了第一卷的55张和第二卷的56张唱片。

CD35/第二卷 条形码00289 477 9177

专辑外文名:チャイコフスキー:交響曲第6番「悲愴」

专辑中文名: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悲怆”

指挥:埃费吉尼·穆拉文斯基

演奏乐团:列宁格勒爱乐管弦乐团

发行时间:2012-06-12

CD封面

CD封底

埃费吉尼·穆拉文斯基 (1903--1988,高贵的指挥家)

在优秀的俄罗斯指挥家中,穆拉文斯基是元老人物,名望最高,功绩最大,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1903年穆拉文斯基生于圣彼得堡,早年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科学。以首次指挥由乌兰诺娃主演的《睡美人》(柴科夫斯基曲)而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

使他一夜成名的是1938年荣获全苏指挥比赛第一名,同年即被任命为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即今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并兼任前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教学工作(后升任院长)。任职期间,他几乎只专职指挥这支乐团,一个指挥在一支乐团任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综观其一生,穆拉文斯基最大的功绩就是造就了一支世界一流的乐团-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这支乐团气质之好、音质之纯、演绎之优、音色之清、音响之佳、气魄之大、感染力之强,完全可与世界上任何超级乐团相媲美,而这了不起的成就正是穆拉文斯基一手训练出来的。在他广泛的曲目中,最为人称赞的是他对俄罗斯作品的演绎,那款柴科夫斯基《第四、五、六交响曲》(DGG419745-2),是历史上的经典之作悲怆交响曲 英文名,至今仍是后世之楷模。穆拉文斯基还是前苏联当代音乐作品的积极推广者,特别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多半是由他指挥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

1988年1月20日,穆拉文斯基因心脏病在列宁格勒逝世,终年85岁。

柴可夫斯基 - b小调第6交响曲「悲怆」Op.74

1890年,与柴科夫斯基精神交往了十四年的友人、资助者梅克夫人突然以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中断了与柴的交往。梅克此举,令柴感到极度的悲伤和不解。1891年柴萌生了写一部“生活”交响乐的想法,但一直未能落笔成曲,直至1893年2月才终于完成了总谱。柴在给朋友家人的书信中说:“我正经历着走向坟墓道路上的神秘阶段”。“我将自己全部的心都放在这首交响曲中了”。在完成了这部交响曲后,柴表示“我生平没有像现在这么满足过、骄傲过和愉快过,因为我确实完成了一件佳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kongbu 、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别指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柴科夫斯基对这部作品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当第六交响曲初演时,遭到人们的不理解和批评,但通常对人们批评颇为敏感的柴科夫斯基,却对《悲怆》表现出了少有的坚定,认定这是他的一部最佳作品。里姆斯基说,当初“可惜人们没有听懂它的深层涵义”。在柴科夫斯基去世之后,各地都在演奏《悲怆》,这时人们才开始对《悲怆》有所认识。虽然,这是一部悲怆的乐曲,但,悲而不伤,叙述的是对生活、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曲目:

柴可夫斯基 - b小调第6交响曲「悲怆」Op.74

第一乐章 慢板-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取名,奏鸣曲形式。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乐曲的***地址在本博客《DG111周年纪念-勃拉姆斯的21首匈牙利舞曲-CD01/第一卷》一文的底部,进入后,根据乐曲的卷和CD流水号即可在找到分享的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