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取英文名?

来源:免费取名网 2020-09-13 09:05:49

人起英文名_情侣名起网名_起有意义的微信名

我想不仅局限在“人取英文名”,而是放到“人/华裔使用一切非中文姓名”的语境。

第一种情况是“生活在其他的人/华裔”。有些法律要求该国公民必须使用该国姓名,例如***要求归化公民使用日语姓氏,例如乒乓球选手何智丽(He Zhili)入籍***后改名小山智丽(Koyama Chire,最初起名是因为妻子冠夫姓的传统,但离婚后沿用此名)人起英文名,乒乓球选手张智和(Zhang Zhihe)改名为张本智和(Harimoto Tomokazu)。有些是为了掩饰身份,例如举重选手姚丽(Yao Li)移民哈萨克斯坦后改名迈娅·马内扎(Майя Манеза,拉丁转写Maiya Maneza)。

有些则是因为皈依了特别指定的宗教而使用符合宗教传统的名字,例如林书豪(Lin Shu How)在华语文化圈之外使用的名字是杰瑞米·林(Jeremy Lin),他就出生在一个jīdū教家庭,教名选取的是《旧约》里著名的先知耶利米。

当然了,还有更多人没有前述原因也使用(至少是部分情况下使用)了外语名字,尤其是本身出生在中华文化圈之外的二代移民。这就纯粹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了,例如姜峯楠(Chiang Feng Nan)叫特德·姜(Ted Chiang),他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是特别喜欢汉字文化。

人起英文名_起有意义的微信名_情侣名起网名

第二种情况是“生活在大文化圈的人使用非中文姓名”。 有一种情况也是宗教因素,多见于特别虔诚的信徒或神职人员。例如明朝崇祯年间的内阁次辅徐光启(Xu Guangqi),也叫徐保禄(Paulus Xu),他是一个天主教徒,名字来自jīdū教中“外邦人的使徒”保罗,这也是各种语言的天主教徒非常爱用的名字。主持人李咏的女儿叫法图麦·李(Fatimah Li),是因为这是一个***家庭,法图麦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小女儿法蒂玛。不过我刚看了下小姑娘的微博,她好像同时还在用海伦(Helen)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不是有别的文化层面(例如担心对***的仇恨)的因素。

第二种是新世代的人标新立异,例如广州恒大的中场球员张奥凯(Zhang Ao Kai),其实他的父母给的名字叫张OK(Zhang Okey),只是在户政系统注册不了才用了谐音。

情侣名起网名_起有意义的微信名_人起英文名

第三种是企业文化要求,在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几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业的首选是总部在欧美的跨国企业(“外企五百强”在那个年代的职场鄙视链中的地位就跟现在BAT一样的)。在这种公司,起拉丁字母的名字的确有便于多种文化背景的员工沟通的好处(部分字词的拼读对于讲英语的人来说的确有难度),同时也的确有某种隐含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心理优势意味。

不过,至少在我进入职场(2008年)的时候,在跨国企业(以及受到这些企业文化影响的部分民营企业)注册拉丁字母名字(用于员工识别牌和电子邮箱地址)的时候,并不要求用哪种特别指定语言或者文化的名字,据我观察,不少同事直接用了中文名的拼音转写,尤其是那些念法简单的名字,有一些取的是常见的“外企名”,例如David、Tony、Eric、Tina、Liz等,有一些人则非常放飞自我,用小说、影视、游戏或者其他通常不用于名字的词给自己取名。

起有意义的微信名_情侣名起网名_人起英文名

另外多说一句,以我观察,员工在外企使用的英文名,有很大概率来自中小学时期英语课上自选或者老师选的英文名,留学生在欧美使用的英文名也很可能来自这里。至于很多朋友提到的,理发师、健身教练等职业爱用英文名,其实是因为受到了跨国企业的员工们的影响,这个风俗是从大城市CBD里逐渐扩散开的。

我不太同意提问者说“欧美社会的日韩裔/日韩籍比华裔/籍更不爱用拉丁字母名字”这个判断,至少在二代及以上的移民中这个判断未见得成立。随手举一些例子:提出著名的“历史终结论”的美籍日裔zhengzhi 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是一个第三代移民,他的确有一个日语名字,拉丁转写为Fukuyama Yoshihiro,但我甚至找不到有什么资料记载他的名的汉字转写,推测应该是“福山义弘”。纪录片《丑陋的美味》的主持是美籍朝鲜裔著名大厨大卫·张(David Chang),他也的确有朝鲜语名字(谚文장석호,拉丁转写Chang Seok Ho),但同样地,这个名字很少在公众场合使用,甚至也查不到对应的汉字版本,大致应该是“张硕虎”。顺便再举一个不是东亚裔的例子,后殖民主义研究领域的泰斗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出生在一个深受英美文化影响的中东家庭(父亲巴勒斯坦人,母亲黎巴嫩人),出生时的阿拉伯语名字是瓦迪耶·萨义德(阿拉伯文,拉丁转写Wadie Said),他是因为在耶路撒冷的一家英国人办的中学里读书才取了英文名字取名,这件文化冲突其实对年幼的萨义德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人生道路的选择,萨义德其实还专门写文章聊过这件事。

但我认为“部分非西方族群出于文化层面的不自信而主动选择使用西方式名字”的现象的确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族群范围内存在,但是总体上是越来越少的。具体到(**的)人这个例子,内在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族群自信心的提升人起英文名,外在的原因是欧美社会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度提升(当然了,在一些网友眼中这是毫无益处的“白左”行为)。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