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历史府学文庙 古代山东文化教育中心

来源:免费取名网 2020-10-07 10:09:36

济南府学文庙是文庙与府学合二为一之处,是官学发展和儒家文化薪火相传的明证。它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大明湖畔。从芙蓉街北头到大明湖南岸,气度雍容的府学文庙为一片明湖风月,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由当时的郡守李恭主持修建,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它是古代济南及山东地区重要的祭孔、教学场所,也是文化、教育的中心,被誉为“齐鲁文衡”“海岱文枢”。

历史上府学文庙曾数次被毁又屡次重修。金代时,府学文庙曾因**而遭到严重损坏,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自明初至民国,历代对其增修或重修达30余次,但基本保持了明朝的规模和布局。废除科举之后,府学文庙逐渐败落。由于连年**,***,济南府学文庙已经遭到损坏。***,大成殿曾被辟为礼堂,后来又成为大明湖路小学校舍。此后,不仅文庙内的众多碑刻流失,大部分建筑也陆续被拆除,仅存大成殿、泮池、大成门、影壁4座建筑物。

2005年至2010年,济南市机构投入巨资对府学文庙进行“千年大修”,最终让这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雄姿再现。

据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济南府学文庙“规制如鲁”,即其形制、规模与曲阜孔庙相当。府学文庙的核心建筑为大成殿,其规模在全国文庙大成殿中位列前三,还是我省现存最大的单檐庑殿顶古建筑,同时也是济南体量最大的古建筑。殿前有御碑亭,殿前广场两侧分列东、西廊庑。

大成殿往南,依次有戟门(今称大成门)、屏门(今称海岱文枢坊),屏门东北侧是更衣所,西北侧是牺牲所,东南侧有钟英坊,西南侧设毓秀坊。半圆状泮池位于戟门南侧,泮池前为棂星门,棂星门前设中规亭和中矩亭。再往南是大门,大门前还有一座影壁。

影壁呈“一”字形,高6.35米,长9.79米,厚1.01米,底座由方整的石料砌筑,上部由灰砖砌成,顶铺黄琉璃瓦,庑殿顶,影壁背面还镶嵌着方孔钱形状树叶纹砖雕。

比较有意思的还有泮池,依古礼,天子太学,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孔庙也多有泮池。古时士子若中了秀才,到孔庙祭拜时,可在泮池中摘采水芹,插在帽檐上,以示文才。古时学童进县学为新进生员,经泮桥入宫拜孔子,叫入泮或游泮。

济南府学文庙的泮池上还有一座五孔拱形泮桥。这座泮桥是济南最古老的石筑拱形桥。泮桥中间一孔最大,两边对称递减。一般人进文庙绕池而行,唯有状元才能从桥上进庙,其作用或许在激励学子,因此泮桥也叫状元桥。

济南府学文庙的整体建筑布局为前殿后学。所谓前殿后学,即指此地乃文庙和府学合二为一之处济南府学文庙的英文名,大成殿以南的所有建筑,都是为祭孔而设之文庙,大成殿以北的建筑,才是教授学子的学宫。大成殿北为明伦堂,堂前东西两侧分列4个斋室。明伦堂北面是尊经阁。

那么学子们在学宫里是如何学习的呢?我们从建筑的名称就可以看得出来:尊经阁顾名思义,是储存经典之处;而明伦堂,则是就读于府学的学子们,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礼拜孔子后聚集起来,聆听训导师宣讲圣教和上谕的地方。学子们自修读书的地方,当然是在斋室。济南府学文庙有4座斋室取名,分列明伦堂东西两侧,依次名为“志道”“据德”“依仁”和“游艺”。

这4个斋室的名字,都来自于《论语·述而》,概括了对学子们从品德到学习内容的要求。具体而言,明代学子们学的是礼、射、书、数等科目。到了清代,教学内容更侧重于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主要学的是儒家经典和宋儒学说,比如《四子书》《五经》《性理大全》《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折》《文章正宗》等,同时,读、写八股文也成为必修课。

明清时期,朝廷对地方官学非常重视,给了很多优厚待遇。明代凡入府学、州学、县学的民间子弟,都拥有很多特权,其中对廪膳生最为照顾。凡廪膳生都享有地方机构拨发的食粮和其他生活用品,除本身享有免役权外,他们的家属也有两人能免役,而且还有权雇佣奴仆。清代顺治九年颁布的《卧碑文》中也重申了官学生一旦获取生员资格,便可食廪,免丁役,并获得地方官的礼遇。另外,清机构还规定,生员犯罪,地方官要先报学政责惩,不得视同一般平民治罪。

当然,皇帝对官学生的训饬也是相当严厉的。现存于济南府学文庙的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敕立“训饬士子”碑,“上谕”就十分严厉,其中写道:“朕观今日之士,虽不乏闭户勤修读书立品之辈济南府学文庙的英文名,而荡检踰闲,不顾名节者,亦复不少。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违抗钱粮藐视国法,或代民纳课私润身家,种种卑污下贱之事,难以悉数。”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府学文庙内原本碑刻林立,但多已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中。现有的碑刻,多数是在2005年至2010年大修期间,经过考古发掘而重新发现于文庙区域内地下文化层中的。其中有一块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公鼐撰《重修济南府儒学记碑》碑首,可惜与其配套的碑身尚未被发现,所幸《济南府志》卷六十五《艺文一·历城》中载有该碑全部碑文。碑文很长,只引用其中一段,读此,或可让我们在游览府学文庙时,多一份身在济南的自豪——

泺泉交流,交汇其前,棂星之外,凿为泮池,清流泠泠,直入宫后而北折。齐都万户,此为项领,故士子生于斯者,幼而洵美,长多奥逸,磊落不凡,有雕龙飞兔之风,古人所谓地杰人灵、假物以为用者,有是哉。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